韓信慘遭呂后設計處死,他臨死前撂下一句狠話,讓劉邦脊背發涼!
2023/07/11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在明知酈食其已經說降齊王的情況下強占齊國土地。齊王田廣驚怒,生生煮死了劉邦賬下第一外交官酈食其。

拿下本已歸降漢朝的齊地本不該算韓信之功,折了一員重臣進去,反而是過遠大于功。

劉邦惜才沒有怪罪韓信,誰知這時韓信反倒給劉邦來了一封信:「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相當于借著剛剛拿下的齊國要沖之地,逼劉邦封他一個齊王。

韓信畫像

這一舉動,既暴露出韓信的格局,也暴露了他對漢室忠心的不足。從這時起,韓信便不再是受劉邦信任的將領。

他在短短七年后便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殺死的隱患,這時便已經埋下了。

一、功高卻謀反:淮陰侯忠心不再

從沛縣的一個小吏,到為這個民族賦姓的偉大王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的心胸是很寬大的。 他知人善任,聽得進忠義之士勸告,很少肆意妄為。

對待為自己打下天下的臣子們也比較寬宏大量,除了幾名謀反或明確意圖謀反的之外,劉邦并沒有因疑心便殺人。

劉邦雕像

韓信作為「漢初三杰」之一,漢朝成立過程中武功最盛的將領,哪怕沒能得到他自己希冀的諸侯王的地位,本也不該落得被誅殺的下場。

然而,他卻偏偏犯了武將最讓君主容不得的錯誤:擁兵自重,意圖謀反。哪怕劉邦再寬容,蕭何與他的情誼再深重,兩人都不得不出手誅滅這個隱患了。

更何況,韓信還不止謀反了一次,《史記》清晰記錄他曾經兩次謀反。

第一次是漢六年(公元前201年)項羽兵敗,韓信受封楚王時,「齊王信徙為楚王元年,反,廢」。這次被控告為謀反,是因為韓信擅自在楚國內陳兵。

韓信(影視劇形象)

春秋戰國時諸侯王擅自陳兵,周天子無法管束;郡縣制為主的封建王朝中,此「楚王」又怎可與彼「楚王」等同?韓信并沒搞清楚這一點,擅自陳兵觸及帝王逆鱗。

好在劉邦顧念他的功績,以及他尚未做出真正謀反的舉動,只是將他的爵位降為淮陰侯。

這次「叛變未遂」讓韓信發出了著名感嘆:「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 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放在明清兩代,領兵大將敢出此言,絕對逃不脫誅滅九族甚至十族的下場。韓信不僅沒死,還保有侯的封號,本該安分守己,或學張良遠離政治權力中心。

偏偏,他走上了一條完全相反的道路。

劉邦畫像

論對劉邦的忠心,韓信遠不及沛縣老班底。他以統兵聞名,卻并沒有獲得后世關公「忠勇」的美名,就是因為在「忠」這一字上始終做得不夠好。

蕭何慧眼識得韓信之才,劉邦給予他信任和兵權,得知遇之恩的韓信卻沒有生出肝腦涂地的心情。或許堅信「是金子總會發光」,韓信多次明顯表露出自己打下的土地就應歸自己所有的想法。

蕭何,沛縣班底核心人物

持這種想法的并非韓信一人。秦廢分封制創立中央集權王朝,卻僅傳二世、十四年便消亡。天下人對中央集權制的認可尚未完全建立,秦朝的短命為中央集權再添一層質疑。

站在上帝視角,今人知道歷史走向的必然,但當時未必有許多人看清了這一點。短暫的秦朝在他們眼中,或許是中央集權制走不通的證明。

胡亥需要為此負主要責任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韓信始終將奮斗目標定為裂土封王。《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他同劉邦「漢中對」時便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的想法。

公元前205年拿下原趙國土地后,向劉邦請封副將張耳為趙王。上書請封自己為「假齊王」,最后得被封為「真王」,韓信算是得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項羽分封的諸王

劉邦定鼎后極其忌諱異姓王,除如韓信等軍功過盛,不得不封的將軍外,其他人最多給了侯位,即位后不久又想方設法撤掉幾個異姓王。

于中央集權而言這是必須的,但于韓信個人而言他是非常失落的,被貶為淮陰侯使他郁郁寡歡,漸生怨懟。

陳豨反叛后,韓信這次真動了與他一起的心思,一方面密信陳豨表示支持,另一方面赦免罪犯和奴隸打算用兵。終究是呂后與蕭何棋高一著,先一步逮捕并誅殺韓信,沒有讓他真正參與謀反。

陳豨畫像

臨死前,韓信感嘆:「吾悔不用蒯通之計!」劉邦事后從呂后口中得知此言,將蒯通召來質問,得知了蒯通建議韓信謀反的前因后果。

聽完此言,劉邦驚出一身冷汗:韓信沒采納蒯通的建議,于劉邦而言真是大幸。

二、兵仙非謀圣:大將軍不善政治

蒯通,戰國末年至西漢初年著名縱橫家。司馬遷認為他一謀「卒亡此兩人」,班固說他「 一說而喪三俊」。

這二人所說的計謀,都指向了當年他給韓信的建議:叛劉邦,三分天下

倒霉的酈食其,因蒯通之謀被殺

他提出這個建議時,韓信的確有著與劉、項二人匹敵的地盤。

自公元前205年八月伐魏開始,韓信連克魏、代、趙三國,勢不可擋。隨后派出蒯通說降燕國,又偷襲齊地,一掃劉邦兵敗彭城后漢軍的頹勢。

此時的韓信用兵之威名不下項羽,被他打下來的各地也有留下他的親信部下。

劉邦雖然在韓信攻齊之前剛奪了一次他的兵權,本人卻正被項羽死死圍困在滎陽。攜齊國的土地與士兵,韓信從紙面實力來看有與劉、項二人三分天下的可能。

韓信攻齊

韓信此時實力之強,從項羽派謀士武涉前去游說他自立為王便可看出。武涉此建議可以說是項羽的反間計,韓信以劉邦知遇之恩重而謝絕,蒯通卻實實在在動了心思。

這名剛剛勸韓信偷襲齊國的謀士,現在又勸道:「當今兩主之命縣于足下。」兔死狗烹的思想,也是蒯通灌輸給韓信的。

蒯通對天下局勢的洞察力,對「功高震主」危險性的認識遠在韓信之上。他明白,任何一個明智的君主不會倒車回到西周的分封制,再陷入類似周王的自己手中無權的窘境中。

而韓信之于劉邦,不過是文種、范蠡之于勾踐,不會有特別好的下場的。

蒯通,又名蒯徹

面對蒯通的勸說,韓信一度猶豫動搖,但最終還是認為自己功勞不小,「漢終不奪我齊」,謝絕了蒯通的建議。

蒯通迅速意識到,這是韓信唯一的機會,失去這個機會后他只能為劉邦魚肉。 于是他開始裝瘋賣傻,脫離韓信部,此生不再見韓信。

在司馬遷眼中,韓信此時不聽蒯通之謀,便奠定了他的結局。由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韓信最大的缺點:不通政治。他固然是戰場上的兵仙,有「韓信領兵,多多益善」的自信。

但兵書終究有道,政治只看人心,韓信看不懂人心。

韓信終究只是將軍的眼光

劉邦約法三章的仁厚,可以做給百姓看,卻絕不會給對皇權有威脅的臣子。何況劉邦有一個天然的、無法彌補的劣勢:他老了。

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以49歲之齡反秦,又征戰多年,能在人均壽命只有三四十的年代活到將近60歲,是上天眷顧。

作為帝王,他明知自己即將不久于人世,不會寄希望于自己死后這些臣子會念及舊情忠心于自己的兒子。讓天下保持穩定的最好方式,就是讓這些自己壓得住但兒子不一定壓得住的臣子,全都跟自己一起走。

他臨死之前欲殺樊噲,未必真的相信樊噲希望他死,不過是真的害怕,這個從最開始就跟著自己的老兄弟兒子指揮不動。

可憐樊噲差點死于一輩子忠心護持的劉邦之手

韓信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遠不及樊噲,又明知劉邦忌諱外姓王,偏偏挾軍功請封。

此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于滎陽,韓信不先來救主,先請封王;追擊項羽至固陵時韓信、彭越又都不來會師,導致漢軍大敗于楚軍。這樣的韓信,在劉邦心目中會是怎樣的形象呢?

及至他被貶為淮陰侯時,樊噲對韓信仍十分恭敬,「跪拜送迎,言稱臣」。

這是比韓信資歷還要老的開國大將,韓信卻頗為自矜地感嘆:「生乃與噲等為伍!」這話還不是背后說的,是一出門就講了。

樊噲是為劉邦拼過命的將領,是呂后的妹夫。韓信如此行為, 看在劉邦與呂后眼中,又會有怎樣的想法呢?

深諳政治的呂后同樣不會給兒子留下隱患

這樣驕傲,不注重政治影響的大將軍,在亂世中是名將,在治世中最多當皇帝信任的孤臣。韓信失漢皇信任在先,不敬同僚在后,可以說是自己將自己孤立了起來。

當有人告他謀反時,群臣都要殺他,當年甚為看重他的蕭何與呂后一起設計擒他。明明是一代兵仙,卻將自己坑到了在朝堂中舉目無親的程度。

三、洞明而善辯:勸反者百世流芳

相比于韓信,蒯通的歷史評價雖然不高,但卻是真正的聰明人。他在秦朝成立時已經成年,卻并沒有選擇入仕,因為他看著秦朝的嚴苛律例,覺得這個朝代必不會長治久安。

蒯通,真正的聰明人

果不其然,秦始皇去世后不久,陳勝、吳廣便拉起了反秦的隊伍,并派出隊伍攻打蒯通的家鄉范陽。

蒯通立刻意識到起義軍的正當性,他加入反秦隊伍,并成功說降范陽令。此次說降展現了他過人的膽識和辯才,他對天下時局的通透也開始初露崢嶸。

難得的是,蒯通于起義軍和范陽令兩邊都是說客。

他向范陽令細說了秦朝的危機和秦朝必然滅亡的原因,向起義軍將領武臣說明了「毋戰而略地」的好處,幫助他明確真正的敵人是秦王朝而不是一地縣令。

蒯通的居中調停避免了范陽被屠城,保護了自己家鄉的百姓。

秦末農民起義插畫

這樣有勇有謀的縱橫家,卻并不是秦末舞台上的活躍人物。蒯通說降范陽令后便在史書上沉寂許久,直到公元前203年投入韓信賬下才又展露才華。

究其原因,是他一直在找尋明主。若不是他認定的能一統天下之人,蒯通不愿輕易脫身。

游走一段時間后,蒯通選擇了韓信,進入他對歷史走向最可能產生影響的一個階段。

他自己就是厲害的說客,但為讓韓信建立勢力范圍,故意貶低酈食其勸降齊國的功勞,致使酈食其被煮死,齊國百姓遭受無妄之災。

韓信不聽他三分天下之言后,蒯通再次失望離開。

韓信攻下齊后實際占領地盤已經不小

後來的時局發展印證了蒯通之言的正確性。不懂人心的韓信被他最瞧不起的婦孺小兒所擒、所殺;通人心的蒯通則在面對漢高祖時再次表現出自己對人心的精準拿捏。

《史記》載劉邦得知韓信已死時「且喜且憐之」,將蒯通拘捕來時,他的心情必然是復雜的。

一方面,劉邦后怕于韓信差點謀反;另一方面,蒯通給韓信種下的反心讓他痛失愛將。 這時,蒯通哪怕行差踏錯一步,都將面臨與韓信同樣的結局。

蒯通完美展現三寸不爛之舌

蒯通則以「跖犬吠于堯」的比喻,先將自己比作無知犬類,將劉邦比作堯帝;又表示 「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以「無知」開脫自己勸韓信謀反的罪責。

劉邦被捧的很舒服,又不是嗜殺之人,便放過了蒯通。這成為歷史上難得的勸人謀反卻逃得一死的奇跡。

結語

蒯通對天下、對人心的精準把控與韓信形成了鮮明對比。

于時局而言,任何一個統治者都更需要韓信這樣用兵如神的大將;但于臣子個人而言,顯然是蒯通這樣看明白了天下大勢,讀得懂人心向背的才能保住性命。

二人其實都稱不上「良臣」:韓信沒有絕對忠于漢朝,蒯通之計害死無辜的酈食其,兩人為一己私利讓本可以平靜的齊國再興戰火。

后人論起功過,耿直的韓信在兵家稱仙,善辯的蒯通沒有得到正面評價。

史家評價未必公正,例如蒯通也有說降燕趙三十余城,使百姓免于戰火的功績。不過今人從歷史回看兩人功過時,無疑更該學一學蒯通。

參考文獻

《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書》

和珅隨手寫的奏折,字跡都比書法家更勝一籌,作品至今被故宮收藏
2023/07/26
「神劍」被秦俑壓彎2000年,一出土就變直狀,專家:禁止考古挖掘
2023/07/26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后拍出6500萬天價
2023/07/26
古代沒有身份證,為什麼青樓女子不敢逃走,只能贖身才能走人?
2023/07/26
清朝嬪妃被寵幸后,為何都怕太監「揉屁股」?一按白忙了
2023/07/26
清朝「作弊衣」火了,用老鼠須寫了6萬字,考生如何作弊?
2023/07/26
朱元璋姓「朱」,百姓吃豬肉咋辦?老朱將「豬」改1個字,百姓:真香
2023/07/25
武則天跟李世民多年未有身孕,為啥和李治卻很快生下六個孩子
2023/07/25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現,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聯成周期表?
2023/07/25
朱元璋臨終前孫子問他:外敵入侵有叔叔,叔叔造反,我該怎麼辦
2023/07/25
朱棣打進南京城,禍害了兩個小舅子,一個被殺,一個棄之不用
2023/07/25
乾隆微服出訪,被一副對聯難倒,卻被路邊的一個乞丐,隨口對上
2023/07/25
古代歷史上兩位使用方天畫戟的人,一位遺臭萬年,一位卻名垂千古
2023/07/25
明朝皇后的墓里,出土十一雙高跟鞋,古人真是又愛美又潮流
2023/07/25
明武宗30歲時死于豹房,豹房是一種什麼場所?為何會讓女子恐懼?
2023/07/25
古代妃子下葬時,為何要堵住肛門?這正是古人的智慧之處
2023/07/25
武則天墓前61個無頭石人,千年來無法解釋,卻在1971年解開
2023/07/25
柏鄉之戰:朱溫285位將帥被俘,2萬多士卒被殲,因李存勖有一名將
2023/07/25
中國第一不腐男尸,全身赤紅口含玉印,手持閻王告地書
2023/07/24
清明上河圖:一篇文章帶你了解畫中的爆炸細節
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