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萬歷七嬪墓因出現盜墓行為,專家進行搶救性發掘。
發掘過程中,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除了古籍中記載的「糞水金汁」,還在每具棺材中,各發現9枚形狀怪異的玉器,其中有一枚錐形的玉器,居然是用來堵住嬪妃的肛門。
考古專家將這些玉器集中后進行研究,從形狀來說,有錐形一大一小,短圓柱形四個,長圓柱形一個,扁葉形兩個,棗核形兩個,共9個。
其中小的大概長約幾厘米,大的長十多厘米,一共7套,共計86個。
玉器的奇特之處在于沒有打孔,也沒有任何圖案,顯得非常簡單和樸實。
這不符合古人把玩玉器的習慣,這類小型的玉器,在古代一般是用來裝飾的吊墜,都會打孔穿繩,更何況是皇帝嬪妃的古墓,陪葬品應該都是具有象征意義,或者精美的玉器。
不過考古專家對此并不新奇,在之前的考古發掘中,經常可以發現這類玉器,連漢朝后期的一些嬪妃古墓中,都有類似的發現。
只不過玉器的質地或者形狀稍有不同。按照古籍的記載,這些玉器并非飾品,而是「玉塞」。
按照古籍的記載,「玉塞」一般是用來堵住逝者九竅的用具。
「竅」在古代指的是「窟窿」,人體所謂的「九竅」也就是指人的雙耳,雙眼以及鼻孔,嘴巴等有窟窿的地方。
當然,肛門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古墓中發現的錐形「玉塞」,就是用來堵住去世嬪妃肛門的用具。
古代嬪妃下葬,要堵住肛門?這并非玩笑,即便是到了如今,醫護人員或者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也會把逝者的肛門堵住。相信許多家中有親人去世的朋友都看到過這一幕。
這就奇怪了,堵住口耳眼鼻到可以理解。 按照古人封建迷信的思想,堵住七竅,是為了防止鬼魂出竅,所以堵住這些嬪妃的七竅豈可,為何還要堵住她們的肛門?
其實這正是古人的智慧之處。
東晉名醫葛洪的論著《抱樸子》,曾給出了答案。
葛洪,人送外號「葛仙翁」。他一生留下了約530卷書籍,大多都是醫書。可惜在歷史車輪的洗禮之下,他的論著所剩不多。不過流傳下來的《抱樸子》中,解釋了堵住逝者肛門的原因。
按照葛洪在《抱樸子》中的記載:
「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
按照葛洪的說法,人死后將九竅堵住,那麼人體可以保持不朽,也就是不會腐壞。
所以說,不僅僅是肛門要被堵住,人體的「九竅」都要被堵住。
為了達到尸體不朽,后世的富戶,貴族,以及皇族,在親人去世之后,大多都會使用這種方法。
萬歷七嬪墓中發現的「玉塞」,就是參照這個方法而制作出來的。
不過葛洪的《抱樸子》并非醫書,而是道教典籍,其中甚至還記錄了不少煉丹的方法,和神仙吐納的功法,頗有封建迷信的色彩。
既然如此,書中所說的內容就屬于迷信,沒有科學依據。
可這也不對,既然是迷信,為何現代醫學仍然采用這種方法?這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古人智慧?
眾所周知,古代人對玉的崇拜已經近乎迷信,什麼玉能養人,能使人平安健康,能讓尸體不朽等等,都是由此而來。所以葛洪的說法并不靠譜。
話雖如此,但葛洪作為一代名醫,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有少數人在死后會出現七竅流血(少量),流出尸液,甚至是大小便溢出的情況。
按照現代的科學解釋,一些患有比如腦梗或者腦癌的患者,去世后頭部殘留的血液不受控制,從而出現外泄的情況。
而尸液的流出,則是因為人體70%都是水分,去世后這些水分會從身體內流出。
至于大小便溢出,這就不用解釋了,很容易理解。
所以,從上古時代開始,古人已經嘗試堵住「九竅」,防止出現以上的情況發生。
到了漢朝,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厚葬逝者開始成為常態,所以使用金器或者玉器來堵住「九竅」的情況已經很普遍。
到了三國時期,曹操成為了盜墓的祖師爺后,摸金校尉發現堵住「九竅」的尸體,往往比沒有堵住的尸體腐化的要慢很多,其中又屬玉器的效果最好,因此東晉的葛洪才會將此現象記錄在他的著作《抱樸子》中。
可以說,葛洪的記錄是一個胡蝶效應之后的結果,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以及在有限的認知中,對未知的探索。
認知是一個好東西,通過認知,人類可以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生活品質。可認知需要過程,需要探索。
古人或許并不知道沒有中毒的人死后,為何會出現七竅流血的原因,也不知道為何尸體會流出液體的原理,但他們知道要在有限的認知里,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實人類發展到如今的高科技時代,是一次次地探索而實現,這或許就是智慧的可貴之處。
參考資料:《抱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