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興奮?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2023/07/07

從古至今,寒門學子要想出人頭地,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通過這種國家組織的大規模的考試來從中獲取名次,借助這樣的機會去更高的學府學習,或者是在未來平步青云成為地方官員,哪怕是在現在也依舊保持著重要的傳統。

而無論是什麼類型的考試很多人都想在這種能力的比拼中獲得第一名,尤其是想要登科及第,一舉成為狀元,有這樣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不過,在古代有些時候古人中探花要比中狀元還高興,那這是為什麼呢?探究這背后的原因發現,原來是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探花一詞的由來

說起探花這個詞可能有些人并不知道所代表的是什麼,要解釋這個詞還要從古代的科舉制度說起, 科舉制度最早出現于隋朝,由隋文帝創建,創建這一制度的目的就是一改之前的察舉制和征辟制,為朝廷的選拔出真正有能力的官員,也能給底層的一些寒門學子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不得不說這個制度的出現使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變革,很多寒門子弟都能夠借助這樣的一個途徑去實現自己的報負,擺脫貧窮的生活,不過既然是公平公開的考試,那麼肯定要講究優勝劣汰的原則,全國那麼多的學子,有的出身名門貴族,有的可能是連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的貧苦人家出生的孩子,他們的起點不同受教育的程度自然也有著很大的差異,除非天賦異稟或者是極其努力,才有希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而參加科舉考試也是分不同的步驟和名次的,首先地方政府會先舉辦鄉試和會試,選拔出真正具有才識的人,只有通過了這兩個階段的考核,才有機會和資格去參加最終的殿試,而僅僅是這兩個考核就已經淘汰了很大一部分人,所以說古代寒窗苦讀并不是夸張的說法,有些人可能讀了一輩子的書都沒能考中舉人或是秀才。

而那些真正有才學有能力的人,在參加殿試之后也有著學識的比拼,這時候看的不僅是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更是看他的道德修養和處理事情的能力, 最終脫穎而出的前三名分別被叫做狀元、榜眼和探花,當然后續的名次也有找不同的叫法,只不過人們更加注重前三甲。

所以探花也就是代表著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第三名的人,不過探花這一次最早出現于唐朝,并且還不是官方的叫法,而是民間的一種戲稱,等到了宋朝之后才被官方所認可,并確定了下來, 可不管是什麼稱呼它都沒有狀元招人喜歡,誰不喜歡第一名這個頭銜呢?孰不知在古代還真就有些時候人們更喜歡探花,而不是狀元,中探花要比中狀元更高興,這是為什麼呢?

鮮有人知的不成文的規定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那是因為在古代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在科舉考試結束之后,一般會舉辦杏花宴,慶祝這些學子能夠登科及第, 而古代舉辦宴會可不像現在僅僅是吃飯和喝酒,肯定還會做一些閑情雅致的事情,就比如特派探花使在林園中選擇最鮮艷,最好看的花朵帶到宴會上,并且隨后還要趁著此情此景做幾首詩來助興。

而探花使都是從排名比較靠前的幾位學子中挑選出來,除了具有學識之外,還有一個硬性要求,那就是長相必須過關,最好是英俊的少年郎,說白了探花使的設立其實就是為了襯托狀元的存在,為整個宴會增加一些色彩。

再就是有些狀元是貧苦出身,完全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和才學才走到這一步,本身既沒有出眾的長相,又沒有貴族的氣質,所以給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特別好,為了彌補顏值這一方面的短板,皇帝只好挑選一些有才能,相貌英俊的人來撐場面,這樣也好讓自己臉上有光不是。

前途似錦,發展的可能比狀元還好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讓探花在前三甲中脫穎而出,它代表著一個既有學時長相又出眾的人才,雖然能力或是才學比不上狀元,但是也相差不多,而古人也和現在的人一樣,不僅看中能力,也看顏值,所以一些朝中大臣就開始爭搶探花,讓他來當自己的乘龍快婿。

畢竟狀元一般都會在未來有著較高的地位,可能會被其他地位更高的大臣拉攏,也可能被皇帝看中,將公主許配給他,這樣的事情也是常有的,既然第一名自己得不到,那退求其次,選一個兩全其美的探花豈不是要比狀元更好 ?而有些時候,皇帝很可能也是一個很看顏值的人,如果狀元長相實在是不過關的話,那只會讓他擔任要職,而探花就有可能取而代之,成為駙馬爺。

這樣來看,在一些特定的時期,探花未來的發展或是所享受的待遇要比狀元好的多,除此之外,在民間也有著探花郎一詞,人們也想看看這個才貌雙全的人究竟是什麼樣,所以這探花的風采將會勝過狀元,可能狀元實在是遙不可及,被人們束之高閣,探花相比來說就更接地氣,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喜歡的人自然也就比較多。

結語

總的來說,古人也是很看顏值的,有才學固然很重要,但是無論在什麼時期顏值的好壞始終都是硬傷,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時候人們注重能力的同時也更想要那些長得好看的,誰不想自己的部下或者是同事看起來賞心悅目。

要是長相丑或是兇神惡煞的難免會影響個人的心情也會帶來一定的壓力,這一點即便我們不想承認在現實生活中也不得補去面對現實, 只是沒想到在古代皇帝和大臣們居然也都是這樣的選擇,不得不感慨,有時候顏值高的人真的可以靠臉吃飯。

和珅隨手寫的奏折,字跡都比書法家更勝一籌,作品至今被故宮收藏
2023/07/26
「神劍」被秦俑壓彎2000年,一出土就變直狀,專家:禁止考古挖掘
2023/07/26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后拍出6500萬天價
2023/07/26
古代沒有身份證,為什麼青樓女子不敢逃走,只能贖身才能走人?
2023/07/26
清朝嬪妃被寵幸后,為何都怕太監「揉屁股」?一按白忙了
2023/07/26
清朝「作弊衣」火了,用老鼠須寫了6萬字,考生如何作弊?
2023/07/26
朱元璋姓「朱」,百姓吃豬肉咋辦?老朱將「豬」改1個字,百姓:真香
2023/07/25
武則天跟李世民多年未有身孕,為啥和李治卻很快生下六個孩子
2023/07/25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現,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聯成周期表?
2023/07/25
朱元璋臨終前孫子問他:外敵入侵有叔叔,叔叔造反,我該怎麼辦
2023/07/25
朱棣打進南京城,禍害了兩個小舅子,一個被殺,一個棄之不用
2023/07/25
乾隆微服出訪,被一副對聯難倒,卻被路邊的一個乞丐,隨口對上
2023/07/25
古代歷史上兩位使用方天畫戟的人,一位遺臭萬年,一位卻名垂千古
2023/07/25
明朝皇后的墓里,出土十一雙高跟鞋,古人真是又愛美又潮流
2023/07/25
明武宗30歲時死于豹房,豹房是一種什麼場所?為何會讓女子恐懼?
2023/07/25
古代妃子下葬時,為何要堵住肛門?這正是古人的智慧之處
2023/07/25
武則天墓前61個無頭石人,千年來無法解釋,卻在1971年解開
2023/07/25
柏鄉之戰:朱溫285位將帥被俘,2萬多士卒被殲,因李存勖有一名將
2023/07/25
中國第一不腐男尸,全身赤紅口含玉印,手持閻王告地書
2023/07/24
清明上河圖:一篇文章帶你了解畫中的爆炸細節
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