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鬼與神經常被拿在一起討論,并且大多數人對鬼神都秉持著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情感,因此迷信鬼神之人比比皆是。
比如說據《論語》所載,儒家代表人物孔子針對鬼神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觀點。雖然不否認其存在,但卻是采取一種消極逃避的態度。
東漢思想家王充在作品《論衡·訂鬼篇》中,結合實踐與自己的觀點,闡述了「無神論」的鮮明態度,對當時社會中過度迷信鬼神的風氣進行有力的抨擊。
其實關于鬼神的真實性自古以來都沒有定論,大多數人都對鬼神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態度;而今天所要談論的清朝畫家羅聘,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宣稱自己見到了鬼,還順手將鬼的樣子描繪了下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羅聘祖籍安徽,生于文化氣息濃郁的揚州。雍正十一年(1733年)羅聘誕生在一戶書香門第之家,受到家庭風氣的影響,羅聘自小便對藝術抱有濃厚的興趣,長大之后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書畫的學習當中。
羅聘在二十五歲時,拜「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先生為師學習詩畫。在名師的指點下,羅聘的繪畫能力愈發爐火純青,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鮮明特色。
而后金農去世,羅聘在平定好悲傷的情緒后,便一邊收集整理先師遺作;一邊規劃起云游于四方的想法,拜自然山水為師,并且與各路文人學者相識。
但有一次,羅聘似乎真的眼睹到一些「不干凈」的東西。
時值羅聘正為恩師守孝期間,他便在金農的墳塋旁建起一個草廬,過著焚香繪畫的枯燥生活。
在一個深秋的傍晚,羅聘拖著疲憊的身子到溪邊打水,不料附近的一處灌木叢后傳來瑣碎的腳步聲。
過慣獨居生活的羅聘對于這鮮有的人煙氣息顯然來了興致,便伏在灌木旁偷偷打量。
只見一男子滿臉猥瑣地往一女子身上靠,手上還拈著一朵花,嘴中嘰里呱啦說著讓人費解的語言;不過此女子傅粉施面,好生妖嬈,不像住在這附近的村姑。
而女子的行為更是反常:對待男子的請求也是一副欲拒還迎的模樣,任憑他對自己動手動腳。
羅聘心里泛起了嘀咕:「難不成這是一對來山野偷情的輕浮男女,但兩人的相貌卻十分怪異……
就在此時,一個身著素衣的人影徐徐靠近,羅聘以為是有人來捉奸了,心想著等會有好戲看了。
誰料羅聘定睛一看,可沒把自己嚇懵了:這人身披白色馬褂,頭戴白色高帽,雙手各持有一把紙扇,臉上則是一股子猙獰恐怖的模樣——這哪里是來捉奸的「人」,這分明就是來索命的厲鬼!
被嚇到六神無主的羅聘慌忙后退,誰知一不留神被藤曼所絆倒,整個人從斜坡摔進了冰涼的溪流中。
刺骨的溪水一下子使得羅聘精神抖擻,也顧不得身后的情況,一溜煙就跑到了附近的村子里講起今天的經歷;但是村里的人都笑話成為落湯雞的羅聘是個傻子。
難道說這名天才畫家真見到了鬼?至少羅聘是堅信自己見到的就是鬼,于是提筆就將當時所見描繪下來。
後來羅聘結束守孝之后,便恣意地游山玩水,在此期間他看到了世間之冷暖:既有家庭和睦的天倫之樂,亦有酷吏盤剝的敲骨吸髓。
當然,這些場景都是羅聘繪畫的靈感源泉,使得一幅幅傳世佳作得以橫空出世。
正是羅聘高超的繪畫水準和富有深意的畫中之意,使其成為「揚州八怪」中最年輕的一位;《清史稿》則是以「畫無不工」四字就概括了這名天才畫家。
羅聘的一生,留下了不知凡幾的畫作,無論是自然景致還是人物形象,都曾在他的妙手創作下特點鮮明、令人稱奇。其中最出名的畫作當屬《鬼趣圖》。
談起《鬼趣圖》的創作,羅聘自稱是目擊過鬼的存在,方才提筆繪下其形體特征。
《鬼趣圖》共有八大篇幅:
其一,似置身于朦朧的迷霧當中,只能迷迷糊糊地瞧見一些光怪陸離、亦真亦假的臉面與軀體,而這些帶著玄幻色彩的樣子,便是羅聘想要表現出來的「鬼」的形象。
其二,只有簡單的兩個鬼:它們以一前一后的樣子排列,并且呈現出快速前行的姿態。
位置靠后的鬼,頭頂花翎纓帽,形態丑陋,身材纖瘦,似乎與前鬼乃一對主仆。
其三,則刻畫出一個衣著光鮮而面露兇色的鬼,它拈花一朵,緊依在一個女鬼身邊似乎在竊竊私語著什麼,旁邊甚至還有一個手持白扇,倚身偷聽的小鬼形象。
其四,繪的是一個體態矮小的鬼,只見它拄著拐杖,一個身著赤衣的小鬼在旁邊捧著缽緊跟不舍。
其五,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綠發鬼,只見它的四肢都修長得可怕,眼睛直勾勾地在盯著什麼,作出一副要擒拿某物的樣子。
其六,是一個頭部大得出奇的鬼,正焦頭爛額地追逐著在身前奔跑的兩名小鬼。而這兩個慌忙跑路的小鬼一邊跑,還不忘回頭看看窮追不舍的大頭鬼。
其七,由四只鬼占據整個畫面。它們的形態各異:一個鬼在風雨中撐傘前行,緊隨著身前的一個鬼。
而旁邊若隱若現有兩個小鬼的身影,只有頭部現于雨傘邊,仔細一看竟沒有身子。
其八,只見一座墳塋旁站立著兩具白骨,但能從行為動作上推斷為一男一女,他們似游山玩水的旅客在墳墓旁似乎在討論著什麼。
通過對《鬼趣圖》基本面貌的了解,可以看到畫作中出現了許多「鬼」的樣貌,他們形態各異,身處不同的場景,但其陰森恐怖的表情和夸張奇特的動作給觀者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莫非羅聘真的見到鬼了?
從現今的科學角度分析,鬼是不存在的。羅聘之所以能畫出這麼多奇形怪狀的鬼,并不是親眼所見到的鬼,而是將現實生活中的諸多見聞以此般藝術手法展現出來。
羅聘生活于乾隆和嘉慶統治年間,雖然偌大的帝國依然頭頂「康乾盛世」的光環,但是隱藏在盛世下的危機正在潛滋暗長,走向衰落的趨勢已經難以避免。
由于人口的極度膨脹,造成的土地不合理開發及生態環境的破壞等負面影響是不可逆轉的。
此外,大清國統治下的政治腐敗、文化鉗制、閉關鎖國都在將這個古老的帝國推向衰敗的風口浪尖。
人們生活在所謂的「盛世」的華麗謊言下,殊不知社會各處的欺壓、剝削依舊是層出不窮;饑餓與不公正不斷蠶食著統治者「天朝上國」的美夢。
羅聘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眼睹到帝國的江河日下,當然也飽含自己游歷四方時遭受的橫眉冷對。
于是他提起畫筆,以一種詭譎奇異的方式展現人間世態,以尖銳獨到的視角,傾訴著自己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好似以筆為刀,將世俗生活的丑惡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其中他也將人們口中相傳的鬼怪進行人格化人情化處理,更是體現了他濃厚的人文精神。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著自己復雜的情感:蒲松齡著《聊齋志異》,以志怪小說的方式訴說著自己想要掙脫封建禮教的愿景;
龔自珍作《己亥雜詩》,大手一揮寫下「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警示統治者應該整頓沉悶腐朽的現狀,通過重用人才來實現社會的變革。
而羅聘繪《鬼趣圖》,賦予鬼怪人格特點,糅合了寫實和夸張的表現手法,以新穎的方式抨擊著社會中一些「人不如鬼」的現實;
其實并不是羅聘真的見到了鬼,而是見到的有些人的所作所為甚至還不如鬼,這便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
羅聘的畫作,也因為其略顯「詭異」的畫風和背后所要展現的深刻思想而從乾隆時期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