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何古時人人都想被封侯?
2023/07/07

引言:

秦朝末年,統治者橫征暴斂,朝野間百弊叢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喧囂沸騰的民怨聲中,陳勝、吳廣率先舉起了農民起義的大旗,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喚醒了長期遭受壓迫的勞苦大眾。

人們終于開始思考,憑什麼那些得爵封侯之人可以騎在自己頭上為所欲為?難道人真的生下來就有三六九等嗎?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核心矛盾,而最先埋下這顆種子的,則是起源于西周時期的分封爵祿制度。

一、「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爵」在古漢語中,是「秩序」的意思。所謂爵位制,就是一種用來規定社會等級秩序的制度,是帝王為了賞賜皇室親屬,或者表彰有功官員,授予的一種身份地位形式的嘉獎。 爵位采取世襲制,一般采取父亡子替,子子孫孫永遠延續下去。中國的封爵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奴隸社會,后經歷代封建王朝沿用、發揚,最多可分為二十多個等級。

先秦時期,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貴族社會內部慢慢出現了等級分化,演變成自下而上嚴格的等級劃分,政治權利最重要的標志就是爵位。根據《禮記·王制》記載,爵位分封在誕生之初,主要包含兩種情況:一是按血緣親疏,二是按功勞大小。自王者以下,貴族階層所有男性被分為諸侯和百官。諸侯分五個等級,分別是公、侯、伯、子、男;百官之內,也有卿、大夫、士之分。至于「王」,則是天子專屬的爵號,比如周文王、周武王等,就屬于這一類。

值得注意的是,爵位對于受封者來說,并不完全只是地位、權力的象征,同時也包含對道德操守的要求。《谷梁傳》有言,仁義合為一體,天下眾望所歸,才是一位合格的王。而五大諸侯則應當忠于王上、公平正直、奉恩宣德、建功立業,每一個擁有爵位之人,都應該按照這些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依照爵位大小,天子會給每個人頒賞土地,是謂「分封制」。《王制》規定,天子之田方圓千里,公侯方圓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諸侯以下的人,統稱為「附庸」,其分封爵祿歸所屬各諸侯執掌。西周年間,爵位和官職是連為一體的,受封者往往也是封地內的地方行政長官。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爵位與官位逐漸發生分離,受封者只享有封地內的賦稅財權,政治權力則名存實亡了。

主要諸侯的爵位分封,一般都由君主親自完成,只有一些官職非常低的爵位,因為具備世襲的屬性,所以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比如前些年很火的一部電視劇《大秦帝國Ⅱ》,就講述了戰國年間百家爭鳴、英雄輩出的亂世局面,諸侯割據、戰火連綿,日薄西山的周王室只剩下一張破幡。

但是,當齊威王、秦惠文王舉行稱王典禮之時,仍舊煞有介事地筑起高台,由周天子特使親手加冕、賜胙,可見古人對于傳統禮儀的重視程度是刻在骨子里的

西漢末年以前,爵位的繼承以「實子」為原則,即只有爵位者的親兒子擁有繼承權,嗣子和孫子是被排除在外的。如果沒有親兒子,國家就會剝除其所封爵位。

東漢開始,繼承范圍逐漸擴大,只要有香火接續的,不論嫡庶嗣子,都可按照血緣關系的遠近依次繼承。 南北朝以后,甚至出現了兄弟、侄子繼承爵位的情況。

總而言之,爵位制度是古代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滿足了貴族階級通過宗法血緣關系延續社會地位的需求,也從客觀上體現了政治對于仁義公平的追求。

盡管與今天的民主平等相去甚遠,但著眼于三千多年前的先秦社會,爵位制度確實是統治者穩定政權的最優解。

二、「祿」:「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爵祿」在古代往往連稱,因為大凡受封爵位者,必然會得到相應的俸祿。獲得爵祿的人,不但可以獲得封邑,還能夠享受到免除賦稅徭役、獲得減刑、優先任官等多種優惠政策。

比如西周時期,公、侯是封國內的君主,上對周天子承擔鎮守國土、繳納貢稅的義務,下則享有封國內包括賦稅在內的所有財政收入。

西周時,一位普通農夫在一百畝田上辛勤勞作,每年收入大約可以養活九個人。當時國家依此為一個單位,制定各等級諸侯的俸祿標準。

打比方說,如果一個農夫的年收入為1萬塊錢的話,那麼一位下士不用勞作,也可以獲得1萬年薪;中士、上士為2萬;下大夫為4萬;卿為16萬;一個封國的君主則為160萬。

這種看似簡單的分配方式,是《禮記·王制》中制定的授祿模板,具體實施起來難免會有出入,但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我們可以借此大致了解古代貴族階級的經濟分布狀況。

諷刺的是,貴族階級的所有收入,都是從社會最底層的農民階級剝削而來,結果在討論如何分配的問題上,還要以一位農民的年收入作為基準,反映了封建制度地主與農民之間持續千年的根本矛盾,生動揭露了舊社會「吃人」 的本質。

只不過,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封建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貧富分化還不明顯,所以社會矛盾沒有想象中那麼激烈,只有老百姓實在被逼急了的時候,才會出現各種形式的起義斗爭。

后世常講的「稅收」和「進貢」,也是從先秦時期開始出現的,從本質上講,它們就是天子本人的俸祿。

《王制》規定,在天子下轄的縣區內,天子相當于萬民的地主,廣大農民必須定期繳納「田租」;在其他諸侯轄區內,則須挑選美物特產、瑰寶珍奇進貢天子,當作「田稅」。

當然,諸侯轄下的子民,也須定期向管理他們的諸侯交納賦稅。按照封邑的范圍大小,分為三千戶、五千戶、萬戶不等,偉人毛主席在《沁園春·長沙》一詩中寫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就是將近代那些軍閥官僚看作古代的貴族大地主階級,在偉人眼中,這些人除了壓迫百姓之外一無所能,如同糞土一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清六合,一統中原,并在建立秦朝后用「郡縣制」替代了「分封制」,將天下土地全部收歸國有。從這以后,絕大多數封爵就只授予稱號和俸祿,而不再給封邑,延續一千年之久的爵祿制度發生了質變。

三、農民階級對爵祿制度的反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起源于先秦初期的爵位制度和俸祿制度,本質上體現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也是綿延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最核心的矛盾。

地主階級憑什麼始終將其他階級踩在腳下?憑的就是老祖先傳下來的這套爵祿制度。地主階級掌握土地,就可以牢牢地將農民控制在土地之上,通過收取田租、雇傭佃戶、放高利貸等方式榨取利益。

農民之上有地主,地主之上有諸侯,諸侯之上有天子,天子即為普天之下最大的地主,層層盤剝、等級森嚴,平頭老百姓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當社會矛盾積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一定會出現英雄豪杰揭竿而起,哪怕以流血犧牲為代價,也要爭取自己與生俱來的權力,打倒落后陳腐的地主階級,捍衛自己的平等和自由。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征發大量民力修筑長城及南方防線,共調集軍民逾百萬人,當長工的陳勝和貧苦農民吳廣就在其中。

在前往工地的途中,天上突然下起瓢潑大雨,道路變得崎嶇難行。眼看誤了最后期限,陳勝、吳廣已然犯下重罪,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亡命天涯,要麼殊死一搏。

最終,他們選擇了第二種,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兩人在隊伍里威望很高,廣大農民群眾也飽受官府欺壓之苦,因此起義大旗一舉起來,眾人紛紛響應、從者如流。他們奉陳勝、吳廣為王,聯合驪山七十萬囚犯一道,逼近秦都咸陽,用頭破血流為代價,為秦朝的覆滅敲響了喪鐘。

結語:

盡管大澤鄉起義以失敗為結局,但卻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警醒了后世的封建統治者,更喚醒了一千多年來遭受壓迫、卻敢怒不敢言的萬千勞苦大眾。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開天辟地頭一遭,農民階級對貴族階級的集體反抗。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偉人毛主席領導土地改革,樹大根深的地主階級才被斬草除根,延續三千多年的封建爵祿制度終于歸于塵埃。

參考:

1、《禮記·王制》

2、《谷梁傳》

3、《史記》

和珅隨手寫的奏折,字跡都比書法家更勝一籌,作品至今被故宮收藏
2023/07/26
「神劍」被秦俑壓彎2000年,一出土就變直狀,專家:禁止考古挖掘
2023/07/26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后拍出6500萬天價
2023/07/26
古代沒有身份證,為什麼青樓女子不敢逃走,只能贖身才能走人?
2023/07/26
清朝嬪妃被寵幸后,為何都怕太監「揉屁股」?一按白忙了
2023/07/26
清朝「作弊衣」火了,用老鼠須寫了6萬字,考生如何作弊?
2023/07/26
朱元璋姓「朱」,百姓吃豬肉咋辦?老朱將「豬」改1個字,百姓:真香
2023/07/25
武則天跟李世民多年未有身孕,為啥和李治卻很快生下六個孩子
2023/07/25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現,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聯成周期表?
2023/07/25
朱元璋臨終前孫子問他:外敵入侵有叔叔,叔叔造反,我該怎麼辦
2023/07/25
朱棣打進南京城,禍害了兩個小舅子,一個被殺,一個棄之不用
2023/07/25
乾隆微服出訪,被一副對聯難倒,卻被路邊的一個乞丐,隨口對上
2023/07/25
古代歷史上兩位使用方天畫戟的人,一位遺臭萬年,一位卻名垂千古
2023/07/25
明朝皇后的墓里,出土十一雙高跟鞋,古人真是又愛美又潮流
2023/07/25
明武宗30歲時死于豹房,豹房是一種什麼場所?為何會讓女子恐懼?
2023/07/25
古代妃子下葬時,為何要堵住肛門?這正是古人的智慧之處
2023/07/25
武則天墓前61個無頭石人,千年來無法解釋,卻在1971年解開
2023/07/25
柏鄉之戰:朱溫285位將帥被俘,2萬多士卒被殲,因李存勖有一名將
2023/07/25
中國第一不腐男尸,全身赤紅口含玉印,手持閻王告地書
2023/07/24
清明上河圖:一篇文章帶你了解畫中的爆炸細節
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