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越王勾踐,相信大多數人想到的,應該大都是「臥薪嘗膽」這樣忍辱負重的形象,其次就是那把國寶級文物勾踐劍,除此之外似乎并沒有太多關于他的故事和典故。
其實除了以上這兩項,越王勾踐還有一項卓越的貢獻,并且被后世沿用千年之久,這項貢獻便是解決了士兵們的[生·理·需·求]。
在古時,大多數從軍的士兵都正值壯年,在如此熱血的年紀,難免會有沖動,處理不好容易人心浮動,引發動亂,所以如何解決士兵們的[生·理·需·求]便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勾踐開創性地使用了營妓,使得勾踐俘獲了將士們的忠心,一舉攻下吳國,勾踐也得以報仇雪恨。
[生·理·需·求]是人的天性,幾乎無可避免,而且在古代,一場戰爭往往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少則幾月多達數年,再加上戰場上的環境十分兇險惡劣,士兵們的生活條件是相當艱苦的。
在這種環境下作戰,如果不給將士們一些精神慰藉,很容易導致他們精神壓力巨大,甚至發生兵變,在這種背景下,「營妓」便產生了,不過營妓真正作為一項制度確立下來,還要等到漢武帝時期。
營妓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越國,它的開創者便是越王勾踐,勾踐曾經淪為吳王夫差的階下囚,回到越國后,勾踐計劃伐吳報仇,為了激勵將士,勾踐頒布了多條措施,營妓便是其中之一。
當然,勾踐不可能隨便選擇一些女性就送到軍營中,他選擇的全部都是寡婦。史料記載:勾踐將伐吳,徒寡婦致獨山上。意思就是說勾踐在伐吳之前,將一群寡婦送到了軍隊駐扎的地方以慰問將士。
營妓的出現,使得越國軍隊一舉解決了將士們的[生·理·需·求]問題,這些被選為營妓的寡婦,在進入軍營后,會被集中安置,并且會分擔一些后勤事務。
可能有人擔心營妓會存在道德上的問題,其實這是在用現在的視角去評判以前的行為,在古代一位平民女性成為寡婦后,她的后半生往往會是非常凄慘的,不僅會背上「克夫」不說,改嫁更是難于登天。
所以民間的很多寡婦大都食不果腹艱難維生,而她們也有[生·理·需·求],此時營妓的益處就體現了出來。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對于這些寡婦而言,軍營算是一個去處,而且選用寡婦作為營妓,也可以避免將士出現強搶民女的現象,使得眾多的平民女性得到了保障。
勾踐建立營妓后,這項措施在越國軍隊中起到了明顯的效果,將士們的[生·理·需·求]得到了解決,一些后勤事項也由營妓分擔,使得他們的精神壓力得以舒緩,進而堅定了對勾踐的忠心。
在隨后的伐吳戰爭中,越軍將士奮勇殺敵成功攻破吳國,夫差被迫自盡,勾踐得以報仇雪恨,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
此后營妓便被一直沿用下來,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劉徹生性好戰,連年對匈奴征戰,再加上征討匈奴需要遠赴邊疆,為此漢武帝將勾踐創立的營妓加以改進,作為一項制度確立下來,并將它稱為「卒妻制」,此后一直沿用。
相比于勾踐創立的營妓,卒妻制在多方面都有變化,比如被選為營妓的不再全是寡婦,還包括一些罪犯和俘虜的妻女。
需要區分的是,這里的罪犯指的是犯了死罪的,比如意圖謀反等,而非一些小罪名,否則這項制度就是妥妥的暴政了。
這些女性進入軍營后,不僅要負責解決將士們的[生·理·需·求],還需要分擔后勤事務,一些有才藝的女性還需要「慰問演出」,總之,她們在軍營中的生活,也是相當艱苦的。
漢武帝之后,這項制度被歷朝歷代沿用,史料中也有許多關于營妓的記載,比如夏侯惇就因征討孫權有功,而被曹操賜予營妓用以慰問將士,南北朝時期的齊廢帝也曾名多為女性「至營中淫宴」。
這些女性被選擇進入軍營,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她們最后的結局往往都十分凄慘。如果軍隊打了敗仗,那麼毫無疑問,這些營妓都會面臨被殺的局面,幸運的話可以免遭殺戮,而是被敵方俘虜,繼續作為營妓存在,但這真的是幸運嗎?
即使是打了勝仗,她們也不會好到哪里去,因為戰爭結束后,她們就失去了唯一的作用,下場不言而喻。
最重要的一點,一些寡婦被選入軍營服務,在當時的背景下,無疑是踐踏了她們的尊嚴,她們在軍中幾乎毫無地位可言。
特別是到了宋元時期,營妓的地位變得愈發低賤,她們的生活也更加悲慘,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深感這項制度存在的弊端,這些女性為國家犧牲了自己,卻沒有任何回報可言,便下令廢除卒妻制度。
從勾踐建立營妓開始,到朱元璋廢除制度為止,這項制度總共沿用了一千八百余年。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不知有多少女性犧牲了自己,她們大都沒有名字,沒有留下一絲痕跡,也沒有人能記得她們。
都說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風流人物無數,但又有誰知道在表面的璀璨之下,有著眾多的百姓在默默奉獻犧牲著自己,營妓這個群體就是其中之一。
好在歷史已經過去,這項制度也早已廢除,不過我們仍然需要記得她們的存在,不能因為頂端的建樹而忽視了底層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