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駕崩于征途,若不是貼身太監馬云機靈,明朝將面臨一場大劫難
2023/07/14

公元1424年7月17日,烈日當頭,天氣炎熱,大隊明軍騎兵浩浩蕩蕩地行走在大漠之中,誰也沒想到這是一場不尋常的征程。

由于是皇帝御駕親征,無論是將領還是官兵,三軍用命,精神振奮,士氣高昂。然而,一場危機突然降臨,才建立56年的大明王朝,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明朝建立之后,經歷了一場重大危機,那就是「靖難之變」。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初,就聽信大臣建議,迫不及待地進行削藩,將他的叔叔們逼到了墻角。他的叔叔們大都是身經百戰的主,誰也不甘心束手就擒。

燕王朱棣率先發難,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以「清君側」之名,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三年苦戰,朱棣戰勝了侄子朱允炆,奪取了皇位,于1402年登基稱帝。

登基之后,朱棣的心情并不輕松,面臨的局勢非常嚴峻,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危機四伏。

首先是他是通過戰爭獲取了皇位,合法性存疑。其次是他跟朱允炆一樣,面臨削藩難題。最棘手的問題是,元朝政權的殘余勢力亡明之心不死,不甘心失敗,在北方虎視眈眈。

這三個問題,每一個都不容忽視,稍有不慎,都會帶來局勢動蕩,影響政權穩定。

好在朱棣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妥善地處理好了頭兩個問題,解決了政權合法性,也有條不紊地進行了削藩。

至于蒙古殘余勢力,朱棣雄心勃勃,御駕親征,多次率軍奔向大漠,將元朝殘余勢力打得丟盔卸甲。

在他即位之后的第8年,即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開始氣勢如虹的北伐。眾所周知,中原農耕民族在跟游牧民族幾千年的較量中,勝少負多。然而朱棣是個杰出的軍事家,他率領的明軍曾經五次出征北伐,將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打得沒了脾氣。

蒙古大漠一眼看不到邊,蒙古騎兵機動性很強,想要完全消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且自古以來,打仗需要經費,長期勢必消耗大量軍費,如此一來經濟壓力巨大,財政出現緊張。

在此情況下,朝中出現厭戰情緒,大臣們紛紛勸說朱棣停止這勞民傷財的北伐。

朱棣卻一意孤行,不顧文武大臣的堅決反對,在永樂二十二年(一四二四年)四月開始第五次發兵親征漠北。

這一次依舊不見蒙古武裝主力,搜索幾個月之后,明成祖朱棣自己也覺得沒有必要再耗下去。 他對隨行的英國公張輔等大臣說:「以前的皇帝跟游牧民族作戰的時候,都是以打跑他們為最終目的,不會窮追猛打。現在我們幾次征戰已經取得了很好戰果,蒙古武裝已經被消滅殆盡。」

「這茫茫廣漠之地,要想將他們斬盡殺絕,就好比大海撈針一樣,根本無法做到。最重要的是,將士鞍馬勞頓,朕于心不忍。」

大臣們一聽皇上的意思是想給自己找台階下,他們趕緊給皇上搬梯子。

兵部尚書李慶進言說:「今已鏟虜之穴,破虜之眾,塞北萬里無虜跡,雖有幾個漏網之魚,已如喪家之犬,偷生窮漠之地,陛下天地大德,并不想斬盡殺絕。」

意思是說,現在北伐已經取得很好戰果,蒙古武裝被消滅差不多了,消滅他們也不是難事,只是陛下宅心仁厚,于心不忍。

成祖一聽,這馬屁拍得好,他龍顏大悅,下詔班師。

可是就在撤軍的路上,出了問題,明朝大軍分東西兩路回師,約定在開平會師,合到一處。明成祖親率東路騎軍從近路返回,武安侯鄭亨等領步兵則從西路返回。

七月七日明成祖途經清水源,看到道旁有懸崖峭壁,足有數十丈高,他來了靈感,命大學士楊榮、金幼孜撰文紀行,懸崖上刻石留念,好讓后人在千百年后還知道,他朱棣曾經御駕親征到過此地。

這時候的明成祖當然是十分驕傲,但是人家有驕傲的資本。

你想,自古以來,有幾個皇帝能在65歲高齡時還御駕親征?并且還取得勝利,同時還是跟游牧民族的鐵騎交戰中取勝?

明成祖朱棣當時確實有點飄飄然。然而樂極生悲,在十七日部隊到達榆木川(內蒙古多倫西北。)的時候,朱棣突然感到胸口發悶,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那時候還沒有血壓之說,推測是心腦血管疾病)。 也有人說朱棣是癡迷于煉丹,搞垮了身體。

無論是什麼原因,總之朱棣病危。隨軍太醫慌了手腳,趕緊采取各種方法搶救,然而因為診療設備落后,明成祖的心臟還是停止了跳動,離開人世。

這一來,朱棣身邊的大臣們全傻眼了。要知道,中國古代權力交接本來非常麻煩,皇帝猝死,給政權的交接帶來更大變數。

當年秦始皇猝死在沙丘,丞相趙高暗箱操作,發動了一場政變,將皇帝指定的繼承人扶蘇排除在外,讓秦始皇的次子胡亥繼承皇位,導致秦朝陷入動蕩之中,拉開了秦朝滅亡的序幕。

結果秦始皇駕崩不過三年,大秦王朝就覆滅了。如今,明成祖也是猝死,而且還是死在距離北京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大漠中。這就給政權交接帶來嚴峻考驗,稍有不慎都會引起全國局勢動蕩,給大明王朝帶來滅頂之災。

如何操作渡過難關,考驗大臣的政治智慧。肩扛考驗最多的,是大臣楊榮和金幼孜。

楊榮,原名楊子榮,福建建寧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1372年出生。建文二年(1400年),楊榮考取功名,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通俗地講,翰林編修就是負責為皇帝起草詔書和編寫歷史的,這個職務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表現出色,能把握住機遇的話,可以平步青云,比如大奸臣嚴嵩,就是翰林編修出身。

不會把握的話,一輩子都默默無聞,沒有出頭之日。楊榮就很有才華,也善于把握機會。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他春風得意地進入南京,為之浴血奮戰的皇位終于到手,他忘乎所以,打算直接登基。

很多大臣都激動萬分,緊張得話都不會說了,在那里無所適從。唯有楊榮從容鎮定,跪拜在朱棣馬前說了一句非常有含金量的話:「殿下是先拜謁太祖(朱元璋)陵呢,還是先即位?」

朱棣一聽如夢初醒,是啊,再怎麼說,自己是朱元璋的兒子,江山是父親打下的,登基之前必須先拜謁太祖陵,我咋一激動給忘了?

而眾大臣沒有一個考慮到這個問題,只有楊榮想到,而且說出來了,看來這小子確實不同凡響。從此,楊榮脫穎而出,進入朱棣視線,開始平步青云。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楊榮的命運迎來轉機,得以入閣,進入權力中心,紅得發紫。不僅如此,朱棣還賜給楊子榮一個名字:」楊榮「。

能讓皇上賜名,是莫大的榮耀,足見楊榮多麼受寵。之后,楊榮步步高升,從文淵閣大學士、翰林侍讀,直到擔任首輔。

從下面的幾件事,就能看出楊榮多麼受寵。

永樂四年(1406年),楊榮生病了,朱棣一聽心急如焚,立即命御醫上門診治,把宮中最好的藥也帶去。

永樂五年(1407年),楊榮從外地回來,朱棣在宮中接見,親自切開一個大西瓜,遞到楊榮手中。

就在這一年,楊榮還被任命為太子右庶子 ,成為太子的助手。

朱棣的脾氣不好,在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常常發飆,大臣們因此戰戰兢兢,無所適從。但楊榮一到,朱棣臉色便多云轉晴,什麼事都可以迎刃而解。毫不夸張地說,楊榮就是朱棣的主心骨和頭號智囊。

另一個大臣金幼孜,地位也非常顯赫。

金幼孜,1368年出生,江西峽江縣人。金幼孜也十分有才,在永樂五年(1407年),被任命為太子朱高熾的老師,負責對太子進行崗前培訓。不光如此,朱棣還讓金幼孜擔任了皇太孫朱瞻基的老師。

朱棣也把金幼孜當做自己的心腹,對他言聽計從。朱棣是暴脾氣,大臣們都發言的時候都有所顧慮,唯有楊榮和金幼孜敢于暢所欲言。每次北伐,朱棣基本上都要將兩位重臣帶在身邊,沒想到,這一次還真能排上用場。

朱棣猝死,太子不在身邊,如果消息走漏,不僅元朝殘余勢力會借機搞事,原來被削藩的朱棣健在的弟兄也會興風作浪,趁機奪權。

他們這樣做的話,理由很充足:朱棣的江山就是從侄子手中奪來的,他能奪,我們為何不可以?

威脅最大的還不是他們,朱棣的嫡次子、太子朱高熾的同母弟朱高煦也對皇位虎視眈眈。

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朱允炆的部隊擊敗,筋疲力盡,形勢萬分危急。關鍵時刻,朱高煦飛馬趕到,朱棣這才化險為夷。

為了鼓勵次子,朱棣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你哥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干吧。」意思就是說,太子不能擔當重任,只要你努力,皇位八成就是你的。

可是後來朱棣當了皇帝之后,不提這事了。

朱棣為什麼不兌現承諾?

因為歷朝歷代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皇位繼承是嫡長子繼承,立長不立幼。一旦廢長立幼,就會引起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引起政局動蕩。

朱高熾文弱一點,也沒有立下什麼功勞,但大臣們還是站在他這邊,認可他這個太子。既然如此,朱棣即使有心讓朱高煦接班,也不敢亂來。

但是在朱高煦看來,什麼規矩都是人定的,李世民不是嫡長子,不也照樣當了皇帝?誰有實力,誰就可以定規矩。

朱高煦認為,我能力強,還立下赫赫戰功,我不當皇帝誰當?

以此看來,如果聽說朱棣駕崩,朱高煦造反的可能性最大。

常言道,「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父皇年齡大了,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掛了。朱高煦雄心勃勃,也在積極做準備。

他注重情報工作,在京城布置了大量的眼線,只要京城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有人騎著快馬,在第一時間向他報告。

他的封地在山東西北部的樂安州 ,距離北京只有350公里,現在開汽車走高速,只要三四個小時。古代有驛站,馬匹可以替換,如果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半天之內北京的消息就能傳遞到山東。

既然如此,朱棣駕崩的消息就必須做好保密工作,封鎖消息。

事實上,這項保密工作最終做得很好,太子得以順利即位,明王朝免于一場劫難,也要歸功于朱德身邊一位叫馬云的內侍。

當時的局勢非常微妙,大明向何處去,主要就看楊榮和金幼孜的運籌了。朱棣去世后,楊榮、金幼孜代行軍令,明朝大軍按部就班地返京。

七月十八日,兩位內閣大臣突然聯合下了一道命令,要求所有將士必須把隨身攜帶的,一種叫「錫」的金屬上繳。接到命令,將士們蒙了,這是什麼意思?

這個決定正是內侍馬云提出并被采納的。

所謂內侍,就是皇上的貼身太監,朱棣駕崩,身為內侍的馬云自然會在第一時間知道。因為楊榮和金幼孜是朱棣的股肱之臣,內侍馬云自然要向二人稟報。

楊榮、金幼孜當機立斷,決定隱瞞朱棣死訊,默不作聲,到北京再說。但是當時是七月天,氣溫很高,沒有冰箱的年代,朱棣的尸體要不了三天就會發臭,隱瞞眾人,又談何容易?

關鍵問題是,采取什麼方法才能夠掩蓋住臭味?

秦始皇駕崩的時候,趙高弄了不少咸魚掩蓋,這個典故后人都知道,顯然不能再用。想來想去,楊榮和金幼孜一時想不出辦法,急得團團轉。

這時候內侍馬云一拍腦袋說:有了,我有辦法。

什麼辦法?做一個金屬棺木。這樣封閉性好,臭味出不來,還不會往外滴尸體的腐水。人常說,太監被閹割了,平時不想那麼多的事,腦子真好使,換了正常人還真想不出來。

于是,楊榮和金幼孜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官兵將自己身上的錫器上交,然后收集起來熔成一椑(棺),將朱棣收殮。

為什麼不收金屬鐵?那樣不是更好湊齊?

鐵的熔點高,需要1500度,錫的熔點只有230度,野外也好熔化,易于操作。而且錫的比重也比鐵要低,做出的棺材重量也更輕,抬起來不那麼費勁。

融棺匠人毫無疑問地被殺死滅口之后,他們又將密封錫棺放在朱棣的輦上,每天照常上膳,早上請示,晚上匯報。 就這樣,楊榮和金幼孜他們瞞天過海,大軍繼續朝京師進發,同時派人密報太子。

這項保密工作做的如此之精妙,以至于當朱高煦得知朱棣的死訊時,朱高熾早已登基了。

一場危機,在三人的運作下,悄悄度過。兩位大臣因此成為有功之臣,繼續得到重用,經歷了仁宣之治。

宣德六年十二月(1432年1月),金幼孜善終,享年六十四歲。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病逝,享年七十歲,與歷代功臣四十人被供奉到祀歷代帝王廟。

內侍馬云的命運則比較坎坷,剛開始時權勢熏天,在正統十年,擔任「正使指揮同知」。正統十一年,作為正使出使蒙古,負責向「北可汗并太師也先」傳達明朝皇帝的文件。

可是到了後來,馬云就倒霉了。土木堡之變后英宗被擒,景泰帝登基,太監們被王振所連累,紛紛被拿下,馬云也被收拾了,一下子被關進了錦衣衛的詔獄。

一個小太監,因為出了一個金點子被提拔為外交官,還在青史上留下「馬云」的名號,已經很不簡單了。

和珅隨手寫的奏折,字跡都比書法家更勝一籌,作品至今被故宮收藏
2023/07/26
「神劍」被秦俑壓彎2000年,一出土就變直狀,專家:禁止考古挖掘
2023/07/26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后拍出6500萬天價
2023/07/26
古代沒有身份證,為什麼青樓女子不敢逃走,只能贖身才能走人?
2023/07/26
清朝嬪妃被寵幸后,為何都怕太監「揉屁股」?一按白忙了
2023/07/26
清朝「作弊衣」火了,用老鼠須寫了6萬字,考生如何作弊?
2023/07/26
朱元璋姓「朱」,百姓吃豬肉咋辦?老朱將「豬」改1個字,百姓:真香
2023/07/25
武則天跟李世民多年未有身孕,為啥和李治卻很快生下六個孩子
2023/07/25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現,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聯成周期表?
2023/07/25
朱元璋臨終前孫子問他:外敵入侵有叔叔,叔叔造反,我該怎麼辦
2023/07/25
朱棣打進南京城,禍害了兩個小舅子,一個被殺,一個棄之不用
2023/07/25
乾隆微服出訪,被一副對聯難倒,卻被路邊的一個乞丐,隨口對上
2023/07/25
古代歷史上兩位使用方天畫戟的人,一位遺臭萬年,一位卻名垂千古
2023/07/25
明朝皇后的墓里,出土十一雙高跟鞋,古人真是又愛美又潮流
2023/07/25
明武宗30歲時死于豹房,豹房是一種什麼場所?為何會讓女子恐懼?
2023/07/25
古代妃子下葬時,為何要堵住肛門?這正是古人的智慧之處
2023/07/25
武則天墓前61個無頭石人,千年來無法解釋,卻在1971年解開
2023/07/25
柏鄉之戰:朱溫285位將帥被俘,2萬多士卒被殲,因李存勖有一名將
2023/07/25
中國第一不腐男尸,全身赤紅口含玉印,手持閻王告地書
2023/07/24
清明上河圖:一篇文章帶你了解畫中的爆炸細節
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