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龍二年除夕,唐中宗李顯在宮中大擺宴席與大臣共度春節。伴隨著陣陣絲竹之聲,大家觥籌交錯,好不愜意,席間的氣氛異常活躍起來。
皇帝也興致勃勃,跟大家推杯換盞。
忽然,皇帝開口說話了:
「眾愛卿,過去的一年里,大家表現不錯,涌現出很多忠于職守的大臣,現在朕決定,對做出貢獻的臣子予以獎勵!」
聞聽此言,在座的大臣停止了豪飲和竊竊私語,他們非常激動,暗暗做出猜測,皇帝會獎勵大臣什麼,自己會不會受到獎勵。
中宗接著說:「眾愛卿肯定在猜測,朕的獎品是什麼,那麼朕告訴你們,今天的獎品是位美人!」
大臣們聽了,胃口被吊起來了,皇帝獎勵的美人,一定錯不了。
但是那些懼內的大臣聽了暗暗叫苦,皇帝要是把美女賞給自己,可就倒霉了,老婆惹不起,皇帝賞賜的美人更不能受委屈,這可如何是好?謝天謝地,可不要把美女給我。
有些老道的大臣也在暗暗祈禱,不要把這些美人給自己。因為皇帝干什麼都講政治,表面上給你一個女人讓你享用,其實很可能在你身邊安插了一個臥底,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吃喝拉撒都會被她監視,向皇帝打小報告。
那滋味,也不比在監獄里好受多少。
就在大臣們各懷心思,猜測的時候,皇帝又說話了:
「眾愛卿的心思朕看出來了,有的擔心將美人領到家里沒法安置,有的垂涎三尺想得到這個美人,你們就甭操那份心了,朕是不會把美女賜給有家室的大臣的。」
「朕要將這個美人,賞賜給單身狀態的臣子」,中宗把聲音提高到八度說。
「竇愛卿,朕聽說你夫人去世多年沒有續弦,沒有一個安定的家,這會影響工作的。」
「朕放心不下,特地為你選了一個美人做夫人,你看可好?」李顯面帶誠懇地說。
竇懷貞被天上掉下的餡餅砸得暈頭轉向,想不到自己竟然如此受皇帝重視,太榮幸了。看著滿朝文武妒忌的目光,竇懷貞春風得意,他仿佛看到了自己遠大的前程。想到此,他立即跪地叩頭,用顫抖的聲音說:「謝皇上隆恩!」
一邊說著,他一邊偷偷地觀察周圍,等著佳人出現。
大臣們一看,臉上露出不解的神情。之所以如此,是他們認為,竇懷貞這小子不是什麼好鳥。不僅如此,中宗李顯平時并不待見這家伙,因為竇懷貞是個舔狗,整天巴結韋皇后。
你一定會說,中宗李顯和韋皇后不是患難夫妻嗎?巴結韋皇后難道有錯嗎?
李顯和韋皇后是患難夫妻不假,但那是過去。
作為武則天第三個兒子,李顯是母親重點培養的繼承人,因為上面兩個哥哥都已經不在人世了。事實上李顯也卻確實當上了皇位,可是好景不長,武則天認為這個兒子沒出息,把他給廢了。
患難見真情,李顯被廢后,夫妻相依為命,共渡難關。
李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終于在母親武則天82歲那年,在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支持下發動神龍政變,殺了武則天的侍臣張易之、張昌宗,逼迫她傳位。
而歷經磨難的韋氏,也苦盡甘來、夫貴妻榮,再次成為皇后。
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武則天沒看錯人,自己的這個三兒子跟父皇李治一樣懼內,不是當皇帝的料。
李顯登基后,不僅馬上立韋氏為皇后, 還不顧大臣的苦苦勸阻,破格追封韋后之父親為王。
如果僅僅是這也就罷了,李顯還讓自己的老婆韋后參與軍國大事。
這一來,韋后就有了野心,成為武則天第二。
更有甚者,韋后還同自己的親家武三思關系曖昧,兩股勢力勾結,把持了朝政。
李顯再窩囊,也不至于拱手把江山送出去,因此,他對強勢的韋皇后結黨營私、積極培養勢力,把自己當做橡皮圖章的行為是無法容忍的。
然而不甘心歸不甘心,自己能力有限,現狀無法改變。在此情況下,一些勢利的大臣紛紛向事實上的掌權者韋皇后示好,以取得利益最大化。
李顯要賞賜的竇懷貞,就是這種人。竇懷貞出生名門望族,堪稱是根正苗紅,胸懷遠大理想,一心想當個好官。他從基層的縣令開始做起,一步步做到了越州都督、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等職務。
在此期間,他經過了金錢和美女的考驗,辦案公正,為官清廉,以蒼生為己任,受到了百姓的贊揚和皇上的表彰。
但是封建社會官場生態不好,整個一個大染缸,時間一長,竇懷貞這快白布也漸漸被污染,成為黑色。
竇懷貞眼看那些投機鉆營者飛黃騰達,受盡恩寵;踏踏實實當官者到處碰壁,過得像苦行僧,他心理不平衡了。
從此,竇懷貞便忘記了初心,開始阿諛逢迎,希望走捷徑往上爬。隨著82歲的武則天被逼退位,李顯復辟,讓他看到了契機。竇懷貞冷靜地關注著時局,思考著把寶押在哪一邊合適。
經過仔細觀察,竇懷貞發現,李顯不過是李治第二,權傾朝野的韋皇后才是績優股,唐朝第二個女皇非她莫屬。
因此,竇懷貞果斷地把寶壓在了韋皇后這邊,開始想方設法阿諛逢迎。
為了拍韋后的馬屁,竇懷貞連節操都不要了。比如,韋皇后的父親叫韋玄貞,竇懷貞主動把名字改為「從一」,以避其名諱。
要知道作為朝廷命官,除了皇帝,是不能隨便避他人名諱的,只有皇帝,才有讓人避諱的資格。由此可見,為了飛黃騰達,他這老臉都不打算要了。
因為不要底線,竇懷貞的名聲從此一落千丈,但是有失必有得,竇懷貞的官職上去了。
竇懷貞原來擔任的都督,跟三國時的都督和明清時的都督不一樣;那時候的都督是軍事長官,相當于軍區或者軍分區司令員。
唐朝時的都督跟現在的紀委相似,職責是監督官員。
竇懷貞擔任的都督,等于是地方紀委,巴結韋皇后之后被提拔為御史大夫,一躍成為中央官員,連升幾級。
升遷才是硬道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話說大臣們聽說中宗皇帝要賜給竇懷貞美人之后大惑不解,帶著妒忌和好奇的目光注視著台上,想看看皇帝要賜給竇懷貞的,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佳麗。
李顯向遠處一招手,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一位身穿大紅長裙的女子,用扇子遮擋著臉,緩緩從屏風后走了出來。
只見她身姿曼妙,款款而行;竇懷貞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恨不能立刻起身,把美女擁入懷中。
按照規矩,在新娘放下扇子之前,竇懷貞需要作《卻扇詩》。新娘蓋面,乃是為了掩蓋含羞的表情,也是為了遮擋邪氣。只有當新郎做過《卻扇詩》之后,新娘才放下扇子,露出廬山真面目。
比如唐代詩人李商隱,就曾經寫過一首膾炙人口,意境美妙的《卻扇詩》。
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
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
大意是說,不要拿著扇子走出帷賬,遮擋住了新娘的容顏讓新郎的才能不能發揮。如果說這畫扇像是天上的明月,還是要讓月中的桂花開放才更美好。
話說竇懷貞懷著激動的心情念完卻扇詩后,終于看到了新娘的本來面貌。
這一看,竇懷貞的心就像三伏天跌到冰窖里,拔涼拔涼。
對方粉臉含羞,狀如情竇初開的少女,但是不能細看,盡管抹粉很厚,還是可以看到她的額頭溝壑縱橫,讓人可以不費力氣猜到她的實際年齡。
竇懷貞深信,如果卸妝之后,此女當自己的母親絕對稱職。因此,竇懷貞當時的表情非常復雜,看起來在笑,其實比哭都難受。
這時候,中宗說話了:「竇愛卿,對朕賜給你的美人可否滿意?」
文武百官聽了就像被撓癢癢一樣,太想笑,但是在皇帝面前,又不敢放肆地笑出聲音來。 他們都把目光投向竇懷貞,看他如何回答。
誰知道竇懷貞的心理承受能力遠遠超過大家的想象,短暫的尷尬之后,竇懷貞再次磕頭謝恩,并夸贊新娘美若天仙,舉世無雙。
中宗見狀忍俊不禁,哈哈大笑,就像看馬戲團的小丑表演。
對于竇懷貞這種沒有底線的勢利小人,中宗痛痛快快羞辱了他一番,感覺十分解氣。被皇帝賜婚后,竇懷貞有苦難言,晚上都不敢開燈睡覺,他明白那是中宗故意拿自己開心,但是他又不能表示出任何不滿,否則的話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項上人頭難保。
他還要表示出非常幸福,很有成就感的樣子。不僅如此,每次寫奏疏都落款「國赩(赩指乳母的丈夫)」。
當然,竇懷貞這樣做不光是因為害怕皇帝,更因為要討好皇后。因為這個50多歲的乳母,就是韋皇后家的。
由此可見,竇懷貞對皇后真夠忠心的。
不過,竇懷貞的忠心是要帶引號的,因為他是小人,小人眼里只有利益沒有忠誠。說白了,就是變色龍,見風使舵,搞政治投機。
在最初,竇懷貞押對了寶,看準了局勢。
政治不成熟,性格柔弱的李顯最終被女強人韋后和安樂公主用食物毒殺,唐中宗李顯和韋后的第四子、15歲的李重茂即位。
15歲的孩子知道什麼?因此朝政只能繼續被韋后把持。
韋后終于復制了婆婆武則天的成功經驗,成為大唐的最高統治者;雖然沒有稱帝,但也只差那麼一步。
不過韋后只有武則天的野心,卻沒有武則天的格局和能耐,也不具備武則天時候的條件和時機。結果讓武則天李顯的弟弟李旦發動的唐隆政變給推翻。
政變的真正發動者,是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 韋后的兒子在皇帝寶座上,只坐了十幾天,屁股都沒有暖熱。
政變都是血腥的,手快打手慢,先發制人。韋后失敗就在于她優柔寡斷,還不夠老辣,李隆基成功則是因為掌握了部分御林軍,而且先下手,結果韋后和安樂公主雙雙被殺,成為歷史。
韋后倒台后,真正成為笑話的人是竇懷貞。
一看靠山倒了,竇懷貞這次非常果斷,趕緊把韋皇后家的乳母,也就是自己的老婆給咔嚓了。然后他拿著妻子的頭顱,一溜小跑就到了皇宮,向新主子交投名狀、表忠心。
不僅如此,竇懷貞還毅然恢復了原名,跟韋后做切割。
由于竇懷貞沒有底線巴結韋后,已經臭名遠揚,所以盡管殺了老婆,改了名字,但還是被貶官,扔到了地方上。
但不管怎麼說,能保住項上人頭,就算是最大的勝利。
留得舌頭在,不怕沒處舔,大難不死的竇懷貞不接受教訓,又開始搞政治投機,舔上了睿宗的妹妹,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
唐隆政變后成為大唐皇帝的睿宗李旦,像哥哥李顯一樣是個擺設。因為他生性軟弱,政變的主要發動者是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
所以他也只能當了掛名的皇帝,不折不扣的橡皮圖章。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雖然是一公一母,但一山同樣也不容二虎。二人權力欲極強,誰都想控制朝政,較量在所難免。
表面上看,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的女兒,政治上極為成熟,經驗豐富,在朝中有一批追隨者。朝廷7個宰相5個是忠于她的,而且文武百官有一半是她的人。然而李隆基的手里掌握了軍隊,軍隊在誰手里,勝利的天平就倒向誰。
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的陳玄禮,當時是禁軍的中層軍官,政變后已經成為高級軍官。
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羽林軍李慈是太平公主的人,但是真正掌握御林軍的,還是李隆基。
李隆基早在誅滅韋后、安樂公主時,已經培植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將重點放在皇帝的精銳部隊、守衛宮城北門的萬騎之上。
萬騎兩個將領都成為李隆基的人——「果毅葛福順、陳玄禮訴于王(王:李隆基)」。
李隆基早已決計行動,令心腹劉幽求拉攏葛、陳之后,萬騎將士「皆愿決死從命」。
不久,韋后、安樂公主及韋播等便悉數被誅殺。
李隆基一直參與了御林軍的管理。當時他的職責是「兼知內外閑廄、押左右廂萬騎,掌管禁軍和御馬」。皇位,只能在利箭的射程之內。因此,太平公主跟李隆基較量,勝算幾乎為零。
可是竇懷貞被表面迷惑,沒有看清本質,再次押錯了寶,成為太平公主的死黨。他不但對太平公主命令無條件執行,每天下朝之后還要去太平的府上來個「晚匯報」。靠著對太平公主和睿宗李旦的溜須拍馬,竇懷貞步步高升,還當了宰相。
即使李旦禪位,李隆基登基后,竇懷貞還升任尚書左仆射,并進爵魏國公。
對一個大臣來說,這已經是巔峰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李隆基賞識他,而是來自于太平公主的提拔。一旦這棵大樹倒了,那就全玩完。
而竇懷貞太幼稚了,他不知道李隆基對太平公主是引蛇出洞,麻痹她讓她表演。正像分析的那樣,太平公主沒有決斷力,也沒有真正掌握兵權,即使七個宰相都是自己人,也是白搭。
這叫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
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發動先天政變,太平公主成為失敗者。這次竇懷貞還算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李隆基不會放過他,沒再上躥下跳,主動自縊而死。
唐玄宗對這個沒有底線的家伙恨之入骨,死了也沒有便宜他,命人將他的首級斬下,又將他姓氏改為「毒」。
竇懷貞用生命為代價告訴古人:官場有風險,投機須謹慎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