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只有餓死的秀才,沒有餓死的舉人。這是因為,秀才和舉人的地位完全不同。舉人是科舉考試中的勝利者,只是距離做官還有一些距離。而秀才距離做官就遠了,所以才沒什麼了不起。
其實,古代想要考取秀才也不容易。大家看看《儒林外史》就知道,周進和范進都考了一輩子,從十幾歲考到五十多歲才考上了秀才。像洪秀全這樣考到30多歲,還沒有成為秀才的,真是太常見了。各朝代秀才錄取率不同,大體每年是百分之四五,也就是20個到25個人中考取1個。 自然,你也可以像大學聯考一樣去復讀考試,第二年繼續去考試。新的一年會有大量達到科舉年齡的小伙子參考,而錄取率還是一樣,所以想要考中還是很難。總體來說,考生多年持續參考,錄取率大概是百分之十。也就是10個人長期考試,最終可能有1個人成為秀才,這個錄取率很低了。成為秀才沒什麼好處,社會地位不高,沒有什麼經濟利益。
《儒林外史》范進中了秀才,丈人胡屠夫大搖大擺的來祝賀,對他說話毫不客氣,責怪他是「爛老實無用的人」。為啥?秀才沒什麼了不起,只能免除部分賦稅和徭役,見了縣官可以不下跪,僅此而已。只有成績非常突出,被學官認可的秀才,才會成為「廩生」,還可以享受政府的補貼,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普通秀才沒有任何國家給的收入,必須自己謀生。 他們大多以教書為生,而古代私塾賺不到幾個錢,只能勉強糊口。要麼就是給人記賬,做個賬房先生之類,這種在古代叫做伙計,也是被人瞧不起的。舉人就完全不同了。舉人的錄取率更低,身為秀才考中舉人大約是百分之三四。錄取率似乎同考秀才差不多,但能夠考中秀才的通常都有一定水平,競爭比原先激烈了很多倍。考取舉人以后,就有很多特殊待遇。
首先可以免除自己和家人的大部分賦稅和徭役,這一條就很厲害了。古代的賦稅和徭役都是很重的,舉人家庭的壓力會大大減輕。尤其是身為地主家庭的舉人,享受的實惠就非常大了。于是一些小地主為了免稅,會將土地、田產假過戶給舉人,再給一筆豐厚的回報。舉人會得到很多好處,自己又不需要花一分錢。僅僅這一項收入,也夠舉人維持日常生活了。 一些社會底層人會投身舉人家為奴服務,以避免徭役,想要家仆是不愁的。
另外舉人雖然不像進士一樣都可以做官,距離進士也就是一步之遙。宋、明、清三朝,只要考取進士可以直接授予官職。換句話說,舉人成為官員的可能性很大。
即便舉人考不上進士,也是可以做官的。舉人做官雖起點較低,主要是教諭(縣教委主任)、縣丞(副縣長)、主薄(縣委秘書長)等低級官職,工作表現不錯的也可以做到知縣。人家說「滅門的知縣」,知縣就是一方的土皇帝,權力很大了。 就算是教諭(縣教委主任)、縣丞(副縣長)、主薄(縣委秘書長)等級別不高的官,想要撈錢也是非常容易的。以教諭(縣教委主任)為例,童生考中秀才以后,需要他在履歷上注冊蓋章。而秀才往往都會向教諭行賄,這是潛規則。至于縣丞(副縣長)、主薄(縣委秘書長),都是實權崗位。縣丞雖只有正八品,比九品芝麻官高一些,卻是主管全縣的文書檔案、倉庫、糧馬、征稅等。這些都是油水眾多的崗位,隨便撈一撈,銀子滾滾而來。
換句話說,舉人想要做官都沒有問題,掌握權力也是輕而易舉。